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4-09-27 11:38:49
責任編輯:楊熹
張蔭澤: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林場工人是非常辛苦的,在一代代林場人的努力下,才有了如今的‘綠海明珠’,才有了洪雅現在優越的生態環境。我們當初的辛苦與付出都是值得的。”作為洪雅林業的建設者和見證者,已過耄耋之年的洪雅縣國有林場退休職工張蔭澤這樣感嘆。
1962年,張蔭澤被分配到新建的大堡山工區,從柳江場鎮出發,一路爬山5個多小時才到大堡山工棚。到達目的地一看,大家都傻了眼,一座空空的木頭房子,工人住的是用杉樹皮隔出來的幾個小間。但艱苦的環境沒有減退張蔭澤和工友們的熱情,到工區的第一件事就是領工具學磨刀、鑲鋤頭,學打綁腿,第二天就到工地學砍荒。
張蔭澤說,當時每人每天的任務是一畝,每天勞動時間至少10小時,上午7點到12點,下午1點到6點半。當時糧食供應有限,油葷就更加缺乏了,因此他們不得不就地取材挖野菜,蕨菜、刺龍苞、野芹菜、竹筍等野菜幾乎頓頓都有。幼林撫育是很費體力的,砍蕨草、茅草和箭竹等,必須用大力,尤其到了下午,肚子餓了,刀也鈍了,大家還是咬著牙堅持。
雖然條件艱苦、工作辛勞,但林場職工們很團結,班長帶頭沖在最前面,其他工人爭先恐后緊隨其后。張蔭澤說,當時工區的班長基本都是黨、團員,他們帶頭勞動,最苦最重的活總是攬在自己身上。山區早晨露水很大,班長每天出工都走前頭為大家打露水,到工地時大家身上是干的,而班長卻被露水打濕半身,俗稱“露水班長”。
幾年后,張蔭澤從老班長手里接過接力棒,也當起了“露水班長”。就這樣,一代代護林員披星戴月,頂烈日酷暑、斗風雪嚴寒,培育出一株株幼苗。他們艱苦創業,刀耕火種,用最原始的生產方式,撫育出一片片林海。
林場工作40余年,張蔭澤和工友們將青春和熱血融進了這片青山。退休后,洪雅縣國有林場會不定時組織退休職工前往林場各工區參觀。故地重游,曾經的破爛工棚已變成現代化宿舍,曾經來回就是一整天的土石路也已變成寬闊平坦的林區公路。“簡直是天壤之別喲!”今昔變化讓張蔭澤贊嘆不已,而最令張蔭澤欣慰的,還是一片片綿延不絕的林海。如今,洪雅人依靠著豐富的林業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八方客人走進洪雅,在林間康養、在溪谷戲水,吃上旅游飯的群眾腰包越來越鼓。
張蔭澤由衷感慨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洪雅做到了!”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勇軍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網站支持IPv6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028—38166899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