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2-04-25 17:38:48
責任編輯:黃馨月
近年來,青神縣深入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切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加快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保障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騰退低效果園,引導新發展林果業上山上坡,鼓勵利用“四荒”資源,不與糧爭地。
4月21日,在青竹街道白塔村7組的農田內,機器正來回穿梭,挖土平地。新修建的溝渠內,水源源不斷地向農田注入,用于泡田打漿。施工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道路上,熙熙攘攘路過的村民正在駐足觀看,看著自己以前“不出貨”“難種植”的土地大變樣,臉上露出笑容。
白塔村以前交通不便。前兩年,當地村民開始謀劃將土地改種果樹。“雖然把良田拿來種柑橘很可惜,但是沒有辦法呀,農民的收入都在這一畝三分地上了!種糧食作物不賺錢,就試試經濟作物。當地村民涂晉春一邊忙碌地在果樹上疏果,一邊說,果子重,地里沒有路,車子開不進來,2021年產了2萬多斤果子,所有果子全是用背簍一步一個腳印背出來的。原本以為種上經濟作物,收入就會增加,沒曾想當時不僅不賺、反而還虧了。
2021年11月,白塔村迎來轉機。在政府規劃下,白塔村的高標準農田開工建設。
“一方面可以將土地流轉給種植戶,每年有一樣的收入,還不用投入成本和勞動力;另一方面當地群眾也可以到種植戶那里去打工,掙額外的收入。即使以后自己種地,也比以前方便多了。”白塔村涂晉春說道。
“對這個高標準農田我還是很支持的,主要是考慮到我們的下一代,我們今天不搞高標準農田,我們的機械化就不能實現。”白塔村7組村民羅均柱說。
“白塔村的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將會改種糧食。從這邊的氣候和土壤質量來看,種植糧食應該收成還可以。”來自夾江的業主吳志洪高興地說道,高標準農田深受種植戶們的喜愛,適合機械化耕種,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成本。
據了解,2021年青神縣位于白塔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面積3000畝,直接受益農戶680戶、受益人口2053人,人均增收621元。
4月20日,在羅波鄉西壩村家華農業園區內,果園負責人羅澤軍正在指揮10臺挖掘機有序的進行果樹清理,“修剪根枝、運送到三輪車上、拉走……”附近的村民們正在幫助種植戶將果樹移栽到背面的荒山上。
2018年,果園負責人羅澤軍等人在新橋村承包了400多畝荒山和200畝冬水田用于種植果樹。
200畝果園中包括春見和檸檬柑兩個品種。經過三年的精心養護,2021年春見和檸檬柑開始投產,第一年僅收獲了30萬斤柑橘。
“經過這幾年的種植,家華農業園區的業主們發現由于冬水田所處的位置低,所以一到雨季就容易積水,種植養護成本很高,并不適合種植柑橘樹。”羅澤軍告訴記者。
雖然果樹收成不好,但是也在慢慢回本,現在正是果樹掛果的季節,在這個時候進行移栽又要耽誤一年的收成,但羅澤軍認為值得。“從小就聽我們家老人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糧食短缺的舊事,深受感觸。現在國家提出要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作為一名中國公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是我們每一個人應盡的責任。”他說。
400畝山地自從流轉給業主后,山上“長”出了兩百多畝桃樹、李樹等多種果樹,一到春天百花盛開,引得游客前來觀賞。“我們這些山,已經放荒多年,以前雜草比人還高,野生的竹和不成型的樹木在雜草中歪歪斜斜。”正在忙著和鄰居一起抬果樹上車的村民李銀枝說道。
正在家華農業園區務工的村民楊勇剛說,把土地流轉給業主 ,業主種植糧食更有經驗 ,所以產量也更高 。
據了解,家華農業園區自4月1號開始動工以來,為了搶抓農時,大家抓緊工期,爭取在月底完成改田,5月10日之前,將會把本季水稻播種下去 ,預計今年可收獲140噸水稻。
羅波鄉和白塔村的改變只是青神縣騰退低效果園,建設高標準農田,保障糧食生產的一個縮影。
青神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余偉說,下一步,青神縣將繼續堅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基調,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要求,著力補短板、強弱項,實施好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工作,全面提高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現象,真正實現旱澇保收、宜機作業,優質高效。
來源丨余文 王清 吳敏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古良駒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