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0-11-27 09:36:13
責任編輯:熊莉
美麗鄉村處處景。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青神縣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統籌打好脫貧攻堅戰,盡銳出戰,立足資源優勢,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產業發展道路,創新改革股權量化、資產收益扶貧,激發群眾可持續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扎實推進脫真貧、真脫貧,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青神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
2015年,青神縣獲全省農民增收工作先進縣稱號;2016年,脫貧攻堅工作順利通過省級考核驗收,該縣26個市級貧困村“摘帽”,4202戶、10212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退出;2017年,《青神縣積極探索電商精準扶貧新路子》入選省委組織部《“繡花”功夫 四川脫貧攻堅案例選》;2020年,青竹街道蘭溝村、高臺鎮百家池村獲評2019年度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示范村……
□蔣萍 本網記者 羅俊涵 古良駒 彭威楠 劉敏 文/圖
西龍鎮萬溝村千畝大茶園。
堅守初心——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回顧青神縣脫貧攻堅歷程,有著兩個意義深遠的節點:2016年6月,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曾是全縣最低的白果鄉樓坊溪村(現虎渡社區)宣告在全縣率先脫貧摘帽;幾個月后,漢陽鎮小三峽村也達到退出標準,標志著青神縣26個市級貧困村全部“摘帽”。
探究這26個村的脫貧密碼,最根本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黨員干部沖在第一線、干在最前列,凝聚起了廣大人民群眾改變命運的斗志和力量。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黨,在黨的各級干部。脫貧攻堅的火車頭就是黨支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青神縣所有黨員干部把職責扛在肩上,把任務抓在手上。
2015年8月,青神縣第一批第一書記走馬上任。游方銀從青神縣教育體育局的一名干部,成為樓坊溪村第一書記。那一年,村里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多元,遠低于全縣平均水平。
5年,1800多個日日夜夜,游方銀初心不改、使命不忘,帶領172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帶領全村干部群眾發展產業、改善基礎設施、引進項目、治理人居環境,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從零增長到30萬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2.5萬元。
這個“藏”在大山里的原市級貧困村,一天比一天有了人氣、有了名氣、有了脫貧的底氣,蛻變成一個既有“顏值”又有“內涵”的村莊:4公里的彩色產業環線如一條彩帶,串起藍頂白墻的民居,也串起群眾的致富路;家家戶戶門庭干凈,花草綠植簇擁;群眾文化生活風生水起,鄉村風貌實現了質的提升。
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活躍著一大批用初心砥礪奮進的扶貧干部。他們把群眾當親人,傾盡力量幫群眾解難題、辦實事,從“新面孔”變成鄉親們喜愛的“老熟人”。他們推動各項扶貧措施落實落地,打通精準扶貧“最后一公里”,如同星星之火一般燃起了貧困群眾的脫貧之夢。
截至2019年年底,青神縣先后選派41名第一書記、57名干部駐村幫扶,78個單位、46家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幫扶,全縣所有黨員干部職工結對幫扶。
彩色產業環線。
專注“造血”——
夯實產業為本
11月初,在岷江西側的青神縣西龍鎮萬溝村,早已脫貧的費學枝在自家茶園里忙著除草、滅蟲。錯落有致的茶園里,白茶、黃金茶、綠茶發出陣陣幽香。費學枝估算了一下,今年家里的人均收入不會低于3萬元。“一畝茶園十畝田,一畝山茶過萬元!”正是這些不起眼的茶葉,為當地的費學枝們撐起了脫貧致富的一片新天地。
萬溝村和費學枝的脫貧路,正是青神縣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抓住產業這一“牛鼻子”,真正做到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不返貧,扶貧由“輸血”變“造血”的真實寫照。
產業扶貧是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脫貧直接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造血功能的長遠之計。
產業怎么選?2015年,青神縣政府主導完善了“四大產業環線”(優質椪柑環線、生態白茶環線、種養結合環線、糧經復合環線),將扶貧規劃和發展縣域經濟緊密結合。當年,青神縣農業增加值達到8.6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42元,在全省高收入組(57個區縣)中排位第一,獲得2015年全省農民增收工作先進縣稱號。
近年來,青神縣還突出貧困地區特色主導產業精準脫貧,舉辦針對貧困人口的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參與到產業發展中,在實現自身脫貧的同時,為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助力。
青神竹編與蜀繡齊名,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青神縣先后獲得“中國竹編藝術之鄉”等國際國內殊榮與獎項40余項,目前,該縣有超過3.5萬人從事竹產業。
柑橘豐收促脫貧。
路徑探索——
改革創新為魂
費學枝在茶園忙碌的同時,在位于岷江東岸的百家池村,5000畝晚熟柑橘正在經歷收獲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套袋。建檔立卡貧困戶王學強和老伴早早來到地里干活。得益于柑橘產業,2015年至今,王學強家的年收入從1萬元左右猛增到5萬多元,徹底脫貧致富。
百家池村是青神縣聚焦“股份農民”核心,推進“三變”改革的一個典型案例。
2015年,青神縣財政向位于百家池村的椪柑專業合作社注資40萬元,用于合作社探索成員股權量化模式。合作社共吸納社員118戶,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戶26名。為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股權量化收益脫貧,合作社將40萬元扶貧資金的20%股權優先量化給1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剩余80%股權由建檔立卡貧困戶和普通社員再次平攤。合作社通過規范技術增產、統購農資返點、統一銷售獎勵三種模式實現股權量化收益分配。當年年底,這1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增收792元。如今,百家池村建成了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4年的7400余元增長到2019年的29000余元。
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青神縣共投入扶貧專項資金446萬元,分別在7個鄉鎮(街道)實施股權量化收益分紅項目,促使建檔立卡貧困戶轉為股東和合作社長期務工人員。全縣49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每人年增收2000多元,同時,180余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就地就業。
百家池村和王學強的脫貧“摘帽”,是青神縣以改革創新精神探索扶貧新路的具體體現,但探索遠不止于此——
為建立建檔立卡貧困戶利益共享長效機制,該縣還積極探索利益共享的“代種代養”等模式,聯產聯業、聯股聯心;
為壯大集體經濟,該縣積極探索土地經營型、資產營運型、資源開發型、服務創收型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四型模式”,開辟貧困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摘帽拔根”和集體經濟快速積累;
為讓建檔立卡貧困戶搬得出、有發展、能致富,該縣立足“巧”字,創新推進易地扶貧搬遷,與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統籌組織實施,將搬遷戶全部安置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條件好的地區,并推動他們向產業工人、農業業主轉變;
為激發建檔立卡貧困戶內生動力,該縣探索“農民夜校”“道德講堂”“社區大學”“最美家庭評選”“美德超市”“竹編工匠傳藝隊”等扶志扶智模式,開展“脫貧不忘黨恩·致富感謝祖國”主題活動,提升他們的精氣神……
竹產業培育脫貧致富新動能。
聚焦精準——
對癥施策斬“窮根”
找對“窮根”,才能明確靶向。脫貧攻堅一定要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準到戶、精準到人。
11月25日,青神縣漢陽鎮上游村,劉小蘭在一座臨江而建的農家小院里忙活著。游客們不僅可以在這里品嘗美食,還能欣賞到獨具特色的古鎮美景。
劉小蘭和丈夫都患有疾病,女兒念高中,加上母親身有殘疾,生活不能自理,一家人生活困難,于2015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沒想到機會主動找上門!”劉小蘭說,農家樂老板主動請她當服務員,還允許她在生意不忙的時候不定時回家照看母親。
和劉小蘭一樣,因家中老人生病致貧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張清龍也“受邀”到農家樂當墩子工。如今,每個月能領到2000多元的固定工資,他心里踏實多了。
據悉,考慮到他們的實際情況,村干部精準施策,專門到農家樂“打招呼”,希望農家樂在招工上優先考慮建檔立卡貧困戶。農家樂老板積極響應,由此,劉小蘭和張清龍順利在家門口就業,掙錢顧家兩不誤。
聚焦精準,青神縣具體處理好了三大問題。一是“扶持誰”的問題。該縣根據摸排結果,對比國家、省市扶貧標準,確定了26個市級貧困村,并對貧困人口情況進行了全面梳理和掌握,完善貧困狀況、致貧原因、具體幫扶措施等內容,建立相關信息資料,做到了扶貧底數清、方向明。二是“誰來扶”的問題。該縣采用“1+1”幫扶(即1名干部直接幫扶1戶貧困戶)和“1+4”扶村模式(即1個貧困村落實1名縣領導、1個縣級部門、1名第一書記、1個工作組蹲點幫扶),以“軍令狀”“硬指標”確保所有鄉鎮和縣級部門扶貧責任落實。三是“怎么扶”的問題。該縣抓實因業利導,實施產業幫扶;因地施策,實施新村幫扶;因村制宜,實施民生幫扶;因人而異,實施兜底幫扶;因村派人,實施合力幫扶,確保幫扶措施體現個性化、科學性、巧妙性和有效性的特點。
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青神,正用鏗鏘的步伐邁向全面小康,全力為這方土地的廣大群眾謀福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