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11-03 10:16:34
責任編輯:何海娟
從垃圾隨地亂扔到小區環境干凈整潔,從居民之間時常發生矛盾糾紛到構建和美的鄰里關系……坐落于彭山區觀音街道果園村的果園安置小區的蝶變,正是彭山探索小區治理新模式的縮影。
小區治理得如何,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息息相關,更能夠直觀地展現基層社會治理的格局。
近年來,彭山區以小區治理為抓手,堅持黨建引領、多元共治,探索了一系列經驗做法,構建起小區善治局面,并以小區治理為切入口,解好基層治理方程式,取得了顯著成效。
支部在小區扎根
江口街道泥灣村福臨家園小區建于2017年5月,占地78.7畝,共28棟,集中居住544戶2125人,原茯苓村91%的村民都搬進了小區。
志愿者在小區開展環境治理活動。
從散居到聚居,村民的生活習慣一時難以改變,在小區內擺地攤、在廣場上晾曬谷物、垃圾隨地亂扔等不文明現象層出不窮。原茯苓村黨支部也曾嘗試引進專業物業公司進行管理,但由于收費較高,且是外來人員,很多村民并不“買賬”。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今年年初,福臨家園小區探索建立了“1335”農村安置小區治理模式。通過建立小區黨支部,一核引領,解決“誰來治”的問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公共服務、智慧服務、組團服務“三大服務”齊推,解決“如何治”的問題;鮮明境美、康健、富足、家和、民親“五福共享”治理目標,解決“治成什么樣”的問題,小區面貌煥然一新。
“以黨支部為核心,小區管理、議事、監督三會共管,還有七個群眾群團協力共治,實現了本村人管本村人,小區治理逐步走上了正軌。”小區黨支部書記張慶說。
自小區黨支部成立以來,小區黨員先鋒隊等隊伍經常組織開展環境整治活動,綠化整治公共區域,幫助特殊群體打掃衛生;小區內裝修管理更規范,通過收取裝修隊一定保證金,確保裝修建渣及時清運;引進奧北環保,村民逐漸養成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好習慣;引進童伴之家,小區兒童課余活動更豐富多彩……
同時,利用每平方米0.5元的物業費,小區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新修了4條健身步道,新建了籃球場、乒乓球臺,新增了廣播設備、智能監控設備,小區居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小區現在就像公園一樣干凈衛生,環境優美,沒事大家就到廣場去跳舞健身,日子很舒心。”小區居民詹學茹說。
福臨家園小區新面貌。
不僅福臨家園小區。據了解,彭山區按照規模小區優先、區域就近優先、共性業態優先的原則,采取小區單建、片區聯建、過渡幫建等方式靈活建立小區片區黨組織,并通過居民選任、干部兼任、社區派任等三種途徑配強支部班子,全力推動小區治理,實現黨支部在小區扎根。
機制在小區建立
10月30日,觀音街道果園村的果園安置小區居民調解室內,小區居民倪術均正和“均均和事佬”調解隊隊員一起調解小區里一個家庭的婆媳矛盾。
2010年,在我市實施土地雙掛鉤項目大背景下,彭山區在果園村探索建立了第一個農村聚居小區。與諸多農村安置小區一樣,村民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活習慣給小區治理帶來了許多難題。
2015年6月,為解決農民住進小區、搬上樓房帶來的適應難、融合難、管理難等問題,果園安置小區成立了小區黨支部,并建立起了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小區治理機制,形成了“政治有方、法治有序、德治有效、自治有力、智治有形”的小區治理格局。
法律服務進小區。
其中,政治有方方面,小區形成了“街道黨工委+村黨總支+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合力抓治理,上下貫通、一抓到底的組織體系;法治有序方面,建立了村級法律顧問小區共用機制,組建了小區法律服務隊,開展了每棟樓至少培養一名法律明白人等“六個一”工程建設;德治有效上,常態化評選黨員明星、最美樓棟和最美家庭等,并設立小區“文明曝光臺”“紅黑榜”;自治有力上,小區按照“1+3+N”模式,即小區黨支部+居民議事會、小區管委會、居民監委會+“均均和事佬”調解隊、紅袖標巡邏隊、樓棟長等幾支隊伍,讓小區居民參與小區議事協商和小區治理;智治有形上,依托“智慧黨建”指尖服務,“雪亮工程”治安保障,“人臉識別”門禁把關,“全域攝像”實時監控,“奧北環保”垃圾回收等,以“智治”推進小區精細化管理。
幾年探索發展,“多元融合”的小區治理機制引領社區治理不斷提檔升級,目前,小區入住農戶370余戶、1100余人。
“小到水電氣繳費,大到辦理證件,大多數問題找到小區就可以幫我們解決了,很方便,住在我們小區很有安全感。”小區居民謝敏樂呵呵地說。
據了解,為確保小區治理更有力,彭山區堅持在小區同步建立自治組織、同步建立群團組織,并制定權力清單、職責清單、任務清單“三張清單”,讓機制在小區建立,力量在小區匯聚。
人心在小區凝聚
“以前小區里樓上樓下都不認識,同一棟樓的人在電梯里遇到也不會打招呼,人與人之間很生疏,現在大家見面都會打招呼,有事還能互相幫幫忙。”10月30日,談起小區建立黨支部之后的變化,彭山區觀音街道泊林郡小區居民向菊艷高興地說。
泊林郡小區鄰里中心內,各類活動常態化開展。
泊林郡小區共有19棟、48單元1710戶,目前已入住1500戶。今年3月,在觀音街道黨工委的推動下,小區成立黨支部,小區262名黨員開始參與到小區治理中。
為打破城市小區鄰里間的陌生感、距離感、疏遠感,小區黨支部明確了打造最具人情味小區的目標,通過實施多元共治、機制共商、陣地共建、活動共辦、服務共享“五共”行動,不斷提升小區居民歸屬感、幸福感。
“自小區黨支部成立以來,我們每個月都會結合時令節日和不同居民群體,定期開展一到兩次活動,截至目前已經開展了10余場活動。”小區黨支部書記姜慶說,其中“最美泊林人”“最美志愿者”“最美勞動者”“最美花朵”等評選以及“一勺米百家粥”、居民運動會、“與鄰共享”舊物置換等主題活動深受小區居民喜愛,群眾參與度極高。
此外,小區黨支部還以活動積分兌換商品和服務的形式,號召小區居民參與到整治“僵尸車”、大掃除等活動中,進一步提高小區居民主人翁意識,形成了小區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參與小區治理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發揮黨員同志的優勢,繼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實現小事不出單元,大事不出小區,讓小區更有人情味,讓人心在小區中凝聚。”姜慶說。(記者 林茂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