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4-01-09 11:50:57
責任編輯:衛琳霞
近年來,青神縣通過配齊村集體發展要素,成功推動了村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順利發動起來的村集體經濟“新引擎”,正在建設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推動鄉村振興、助農增產增收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村里就能烘干糧食
新農村村集體經濟“稻谷飄香”
在青神縣西龍鎮新農村,村集體經濟發展提高了當地的糧食水平。
水稻種植是西龍鎮新農村的主導產業之一。水稻收割季,農戶們收割的水稻因晾曬場地受限、陰雨天氣等原因容易導致稻谷霉變、變質等,影響后續出售。
在中、省資金和縣上的幫助下,新農村村集體經濟組織與青神縣好兵種植家庭農場合作,打造了新農村村級產業藥材糧食深加工二產加工項目。中心現有生產設備5套,每天可烘干100噸稻谷,可為全縣4000至5000畝水稻提供烘干和儲藏服務,不僅解決了農戶曬稻難的問題,也讓村集體經濟大幅增收。
“往年收獲的稻谷要運到別處去烘干,運費和烘干費就要將近10萬元。今年能就近烘干,大大節省了成本。”種糧大戶李東好高興地說,他在該村承包的水稻田,收獲400多噸稻谷。
“傳統人工晾曬不僅效率低,而且不衛生,經機器烘干后的水稻品質好、清潔度高、易于儲存。烘干倉儲中心是今年8月中旬建成投用的,建成后面向全縣水稻種植戶開放,可大幅提升經濟效益,進一步促進集體經濟發展。”新農村黨委書記王小波介紹。
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步伐并未就此止步,下一步,該村集體經濟將繼續抓好耕地恢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積極落實惠農助農等相關政策,支持新型經營主體,推廣農業機械化作業,持續為農民保駕護航,奮力書寫鄉村振興大文章,為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示范區貢獻力量。
家門口就業
小三峽村村集體經濟“人人參與人人受益”
1月3日,走進漢陽鎮小三峽村,村民們正加緊清洗蘿卜以備外運。現場,一車車運送到這里的蘿卜被沖洗得干干凈凈,又通過傳送帶進入轉運小車,再源源不斷送進大卡車貨箱。最后,在確保運輸過程中不受損壞的前提下,被銷往泡菜廠。
“這些蔬菜是村集體經濟與種植戶合作種植,這批訂單農業的種植,是我們第一次試水,有了人才的支持,這次種植非常成功。”小三峽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干部口中的“人才”是已經在小三峽村經營數年的種植大戶屈奎,他告訴記者:“青神氣候適宜,土壤也很肥沃,蘿卜產量大概有1萬斤一畝。”
產業發展好了,當地村民也有了更多盼頭。今年53歲的李秋容是小三峽村村民,從2021年開始,她和40余名老鄉一起在屈奎的蘿卜種植基地務工,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顧家,這讓她很滿意。
“我們家的土地流轉出來有租金,平常我們就在流轉的土地上打工,收入比以前多了。”李秋容說。
“集體經濟的發展,讓我們的蔬菜事業得以繼續發展,而且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家門口就能掙到錢,還能照顧家里,一舉兩得。”小三峽村黨支部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成為青神村集體經濟“爬坡上坎”的
“財富密碼”
新農村村集體烘干房后面的政府支持,小三峽村蔬菜產業背后的人才支撐,都是青神縣配齊要素,全力支持集體經濟加快發展的“密碼”——
在資源配置方面,青神縣積極優化資源配置,全面清查核實52個村(涉農社區)的農村集體資產。通過推動村(社區)、村(居)民小組集體資產股權量化工作,量化資產達到了569.39萬元,為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進一步促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青神縣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模式。2022年以來,全縣16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承接了32個項目,為集體經濟增收200余萬元。這種模式不僅為農村地區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還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
在資金方面,青神縣還設立了縣級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池”,投入 500 萬元作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專項資金。同時,采取“自主申報”“先建后補”的方式,給予符合條件的村(社區)15萬元至50萬元的扶持資金,以及最高50萬元的無抵押信用貸。這種資金支持模式為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此外,青神縣還構建了“中省補助—縣級配套—金融扶持”的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爭取中省扶持項目21個,累計投入財政資金240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4223萬元。這些舉措有效地帶動了村級集體經濟的增收,為農村地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人才建設方面,青神縣依托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區建設,實施“本土菁才培育計劃”,累計認定新型職業農民170人,2人獲省級第二批農村致富帶頭人稱號。同時,依托“鄉賢匯”計劃,吸引20余名在外務工人員回鄉運營水果專業合作社,培育省級返鄉下鄉創業明星1人,市級首批田園明星、首屆農民豐收帶頭人2人,縣級椪香、田園“名星”218人。這些舉措為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通過這些努力,青神縣的村集體經濟得到了顯著的發展,為農民帶來了更多的收入和就業機會。這一成功經驗也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借鑒和啟示,展示了農村地區通過創新和合作實現經濟繁榮的潛力。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古良駒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網站支持IPv6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028—38166899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