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3-08-30 14:32:40
責任編輯:林琳
8月30日,天晴氣清,秋風起,稻花香。
走進仁壽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巨型稻立體生態種養基地內,一片植株高大的巨型稻映入眼簾,黃燦燦的稻田里,稻穗顆粒飽滿,微風拂來,稻谷的清香,彌漫整個稻田,580畝巨型稻迎來豐收季。
連日來,搶抓晴好天氣,轟鳴作響的收割機在比人還高的巨型稻行間來回穿梭,飽滿圓潤的稻谷從收割機出糧口噴涌而出,很快將運糧貨車的車廂裝得滿滿當當,每臺機械每天可以收割40至50畝。
“巨型稻的生長過程中,使用肥料很少,只要陽光和水量充足,就會有很好的收成,生產出來的稻米生態綠色,質量上乘。”基地負責人黃群介紹,和常規稻相比,巨型稻可長到1.5米至2米,其根系非常發達,禾梗粗壯且抗倒伏能力強,能更好地吸收土壤養分。
除了露天種植的成片的巨型稻外,該基地還在圍網內,試點進行“稻+蛙、稻+魚、稻+蝦、稻+鴨”等立體生態種養模式,實現種養互補、一水共用、一田多收,有效提高了農田的綜合利用率和產出率,助力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同步提升。
黃群介紹,“稻+蛙”共養時,會占用20%的面積來制作環形溝,將巨型稻“圈”在中間。蛙的排泄物能為巨型稻提供天然養分,巨型稻里的病蟲會成為蛙的食物,夏天,蛙還可以在稻下乘涼,防止中暑帶來其他疾病,構建了一個“蛙吃蟲、稻遮蔭”互為供給的生態系統。
“有大棚的地方,機械無法進行收割,只能采取人工收割。”黃群說,雖然人工收割效率低,但卻能為當地村民提供務工增收的機會。
隨著鐮刀不斷飛舞,前來務工的村民們在稻田里一次又一次地往返,將巨型稻裝滿背篼,再整齊地碼放在小拖車上,準備前往晾曬烘干。
目前,基地已吸納500余人就業,帶動村民人均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下一步,基地還計劃通過探索代養模式,擴大種植面積,為代養戶免費提供技術、蛙苗等,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當天,巨型稻田間測產也在基地內同步進行。
仁壽縣農業技術人員隨機抽取3塊田進行機收測產,經過收獲、丈量面積、測定水分等步驟,測得平均畝產達到704.6公斤。
黃群還介紹,巨型稻產出的大米很受市場青睞,基地每年都是“訂單”種植,成熟后便發給預定好的商家,長期供不應求,通過電商銷售的精品大米則價格更高,有利地促進了農業增效。
巨型稻種植和銷售取得良好成績的背后,離不開仁壽縣的積極探索和不斷創新。
立足實際,因地制宜,近年來,仁壽縣把糧食生產作為農業重點工作,不斷完善水、電、路、渠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通過探索稻蛙、稻魚、稻鰍、稻鴨等多種巨型稻立體生態種養模式,創新發展“稻田+”,夯實糧食生產基石,助力鄉村振興更上新臺階。
來源 |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僑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網站支持IPv6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028—38166899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421730596@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