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3-08-09 16:05:46
責任編輯:杜艷
山丘上的高標準農田里,綠色的藤蔓長得茂盛,臉上淌著汗水的村民們頂著烈日,在藤蔓間采摘一個個成熟的棒瓜。8月8日,走進仁壽縣謝安鎮扎林村1組的糧經復合種植基地里,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幅火熱的勞作畫面。
不遠處的倉儲房里,還堆著20萬斤的棒瓜,準備錯峰銷售,增加收入。
“我們的棒瓜現在是第二茬,雨水好的話,可以收三茬。”扎林村黨總支書記張大志介紹,等棒瓜收獲完畢后,還會種植一季榨菜,成熟后直接賣給已經聯系好的泡菜企業。
據悉,扎林村地處山區,農村老年群眾居多,近年來,土地撂荒情況日益嚴重。為徹底改變這一現狀,2022年4月,扎林村以集體經濟為大股東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盤活村民撂荒地,打造800畝糧經復合種植基地,帶動村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66歲的村民張海清家中有7畝地在糧經復合種植基地內,他告訴記者,自己退休后,家中早已無人耕種土地,他自愿將土地拿出來給村集體統一管理,不僅能得到相應的分紅,還能在基地務工增收。
“光是棒瓜,每畝年產就能達到4000斤,同一畝土地里還會種植小麥、玉米和其他蔬菜。”張大志說,通過糧菜套種和輪作,不僅避免了土地撂荒,合理利用耕地資源,切實提高畝產收益,還開辟了村民增產增收新途徑,大大提升了村民種糧積極性。
值得一提的是,糧經復合種植模式還能有效利用農作物的生物學特性,形成多種農作物相互搭配、循環的生態系統,從而在減少農藥和化肥使用量的情況下增糧增收,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扎林村只是仁壽縣大力推廣實施糧經復合種植模式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仁壽縣多措并舉,鼓勵村集體、合作社、業主等糧食種植主體,采用糧經套作、輪作、間種等方式,變單一生產為綜合生產,讓土地四季效力,產出更多農作物,既穩定了糧食生產,提高了農田效益,又增加了群眾收入。
來源 |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僑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網站支持IPv6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028—38166899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421730596@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