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10-21 10:52:31
責任編輯:羅思源
傳承“躍”古今 非遺“活”起來
——留住壽鄉記憶 彭山傳承文化薪火的生動實踐
眉山網記者 羅端 文/圖
竹琴表演《李密還鄉》。
核心提示
“百歲老人神州貫,忠孝文化代代傳,幸福生活在今朝……”10月19日,眉山會展中心熱鬧非凡,在這里舉辦的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眉山市分會場迎來了彭山區非遺之旅主題宣傳日。
竹琴表演、鳳鳴板凳龍、蓮簫、江口石工號子等非遺項目輪番上演,全面展現彭山豐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資源,彰顯彭山非遺保護的生動實踐和優秀成果,吸引了大批市民前來觀看、參與,近距離體驗非遺魅力。
現場
精彩節目輪番上演
開啟彭山非遺之旅
在當天的演出中,省級非遺保護名錄的竹琴表演——《李密還鄉》率先登場。表演者用竹琴敲出清脆悅耳的聲音,配上高亢頓挫的唱腔,唱出了李密百善孝為先的傳奇故事。
隨后展出的江口石工號子曲調嘹亮,古樸高亢,悠揚壯闊,展現出江口石工在歷史長河中樂觀奮發的精神面貌。緊接著,鳳鳴板凳龍登上舞臺:一條條用凳板制作而成的龍燈上下游動,不僅保留了中國舞龍的習俗文化,同時在舞動起來時兼有粗獷、細膩、奔放、嚴整的風格。
最后,市級非遺保護名錄蓮簫表演——《節節高節節甜》亮相。舞者手持蓮簫,或上下或左右地敲擊自己的肩、腰、背和四肢,或與其他舞者對打表演。蓮簫舞節奏明快,剛柔兼備,跳出了人們生活的多姿多彩和美好愿望……
“彭祖是哪個朝代的人?”“彭祖山垂直高差是多少米?”……表演中,現場還穿插答題有獎環節,獎品為曾代表彭山榮獲“2019四川省旅游商品大賽”銀獎的彭祖卡通形象玩偶“彭祖祖”,呆萌的造型、樂活的形態讓獲獎的市民愛不釋手。
與此同時,在場館另一邊的非遺展廳內,設攤展示的彭山糖畫也吸引了大批圍觀者。許多市民和小朋友圍成一團,現場觀摩傳承人技藝制作糖畫過程。“好看,熱鬧,有意義!深刻感受到了非遺和傳統文化的魅力。”市民周志偉開心地說道,希望今后有機會參與到保護非遺的活動中,為保護非遺貢獻一分力量。
舉措
打好“文化牌”
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文化基因,既承載著過去,也牽引著現在和未來。”彭山區文化館館長陳偉認為,讓非遺文化在當代得到更好地保護和傳播,把傳統文化中符合現代生活和現代價值的內容融入日常生活,留住壽鄉記憶、傳承文化薪火。
彭山古稱武陽,歷史悠久,人杰地靈。長期的歷史積淀,形成了以彭山彭祖長壽文化、忠孝文化、茶葉文化、漢崖墓文化為代表的厚重文化體系。
為了更好地傳承保護非遺項目,讓非遺項目“活”起來,近年來,該區不斷加大非遺保護傳承力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是在近十年,尤其是最近四五年中,逐漸從一個陌生的名詞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我們的工作重點。”陳偉說道。
截至目前,該區“非遺”項目名錄有20余項。其中,列入省級保護名錄3項,分別是長春號南味豆腐乳傳統制作技藝、謝家竹琴、三月三彭祖山朝山會。市級非遺名錄有彭祖功(導引舞武)、彭山蓮簫、謝家板凳龍、彭山甜皮鴨、李密孝文化、長春號杏仁豆瓣傳統制作技藝、彭祖酒傳統釀造技藝、江口石工號子、黃豐草龍傳統編制技藝。
打好文化這張牌,既能潤人,又能興城。
文化底蘊深厚的壽鄉,正展現出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氣象。“文化是旅游之魂,能為旅游提供有力支撐,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彭山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借助區位交通優勢、特色主題資源、品牌旅游形象等,力爭把彭山建設成為天府旅游名縣,不斷推進文旅產業發展壯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