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8-23 15:01:32
責任編輯:任楓楓
“截至目前,農村改革試驗區承擔了中央部署的226批次的改革試驗任務,基本覆蓋了農村改革各個領域?!比涨?,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司長趙陽介紹,農村改革試驗區圍繞全面深化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堅持重點突破、集成配套、主動入位、先行先試,為農村改革探索了路子、積累了經驗。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就是這試驗區中的一員。
敢闖敢試
改革闖出新路子
彭山區位于“成都平原半小時經濟圈”核心層,是國家級天府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農業人口24.3萬人。自2014年被列入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后,彭山圍繞放活土地經營權,有力地激發現代農業發展中“人、地、錢”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科學配置,帶動農業蓬勃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活力煥發,全面催生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我過來流轉土地的時候很省心,作為業主,我不需要直接和每家農戶面對面談流轉具體事情。因為這些事情彭山區的相關部門已經在我確定進場之前談妥了。我只是需要放心地簽約、大膽地經營?!?月13日,在眉山果有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德華的辦公室里,他開心地告訴記者,有源農業已經投入1300多萬,大力發展柑橘產業,畝產613畝的柑橘基地已經初步掛果,產品前景非常看好。
趙德華的輕省得益于彭山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創新出來的土地流轉“四步機制”。
針對在土地流轉中農民怕業主“跑路”、業主怕農民“難纏”、政府怕無限“兜底”等“三怕”現實難題,彭山創新探索了“三級土地預推——資質審查前置——平臺公開交易——出險應急處置”的土地流轉四步機制,解決了農村無人種地、業主無地可種的“兩難”境地,實現了“農民流轉有收益,業主投資得效益,政府服務保權益”三方受益的格局,全力暢通流轉渠道、全面提升農業服務水平,全程化解流轉風險。
“四步機制、三方受益”土地規范流轉經驗在全國交流推廣,獲得中央領導肯定,并寫入全國人大修改《土地承包法》意見。目前全區土地流轉面積16.5萬畝,流轉率高達68.9%,形成了70%的現代農業與30%的小農經濟有機結合的發展模式,帶動16萬農戶增收。
土地流轉到手后,趙德華很快辦下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這張證書,成為公司“點金石”。
“我用經營權證抵押貸款,分別在2017年10月和2018年8月兩次總共獲得了450萬的金融支持,極大地激發了我搞農業創業的熱情?!壁w德華說。
針對農業貸款面臨的“產權流轉不暢、產權價值不清、農業靠天吃飯風險太高、抵押權實現太難、貸款成本太高”等5大難題。彭山大膽創新突破,探索出了“五大體系、五方聯動”的農村“兩權”抵押貸款制度配套,讓農村資產有產權、能交易,有價值、能評估,有抵押、能處置,有產品、能貸款,有信用、可持續,構建起閉合的農村產權融資體系,破解了農民發展產業融資難、融資貴“最后一公里”難題。
截至目前,彭山區累計發放農村“兩權”抵押貸款1718筆、8.35億元。金融“活水”的流入,農村發展進一步活躍起來。
盤活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方式,是彭山農村改革的重大創新點。
針對農村普遍面臨大量閑置建設用地得不到有效利用,而新型城鎮化、現代鄉村旅游發展供地嚴重不足的矛盾,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用地難問題。彭山區在控制農村建設用地總量不變、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前提下,加大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力度,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采取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彭山公義鎮新橋村,利用閑置的村辦企業留下的集體建設用地20畝,作價入股與社會資本合作建設農產品集配中心,每年村集體將獲得10萬元以上的收益。
2016年,彭山區雙江村7戶當地村民自愿有償退出3.7畝的宅基地,申請將宅基地自愿退出后,由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委托正興農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進行整理收儲打包,按照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在區農交中心進行掛牌,最終眉山喜安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摘牌成功打造“盤桓小筑”項目,不僅使江口集體建設土地得到增值升值,同時也讓集體建設土地得到了有效使用,也滿足了農戶進城的需求。
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在彭山農村,農民已經成為體面的職業。”彭山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胡鳳翔介紹。這句話的背后,是彭山對農村人才隊伍的重視。
作為國家級“新型職業農民專項激勵計劃”試點,彭山于2018年4月,制發了《眉山市彭山區新型職業農民制度試點實施方案》,配套實施細則6項,明確培養基本條件、認定標準、申報手續等基礎程序,搭建一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準入和退出、培訓考核、日常監管等制度框架,明確扶持政策的具體要求并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認證、激勵機制三個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2018年,該區已完成165名培育對象的培訓工作,擬認定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3人,經過多重考核和公示選拔,確定首批認定名單為49人。2019年,著力解決職業保障不足的問題。按照《實施方案》設定,對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給予每人每年補助4000元;對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給予每人每年保費50%的補貼。近期正在籌備補貼兌付儀式,擴大新型職業農民制度的社會影響力,增加新型職業農民保障,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激發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力爭到2020年,擁有一支能夠引領農業發展、農民致富、農村繁榮的鄉村人才隊伍?!迸砩絽^農村改革試驗區領導小組相關負責人表示。
集體經濟迎長效機制
“通過土地流轉有償服務、統購統銷農資產品、集體資產出租等方式,多方拓源增收,2018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0萬元?!迸砩絽^觀音鎮果園村黨總支書記李永偉接受記者采訪時很開心。
果園村是彭山區集體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針對農村集體缺家底、缺理念、缺人才等因素造成的村級集體經濟底子薄弱、質量不優、經營效益低下等難題,彭山多措并舉,“農民自愿、農民參與、農民滿意”為原則,通過“亮家底、建組織、選人才、明思路、強經營”,探索盤活“存量”和擴大“增量”、輸血引導三種模式,推動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盤活存量,一是通過對村集體的水域、土地、山林、灘涂廠房、校舍等資源,精心編制、包裝鄉村旅游、民宿、田園綜合體等項目,招商引資;二是組建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專業團隊,為業主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獲得經營性收益。三是收取土地流轉服務費,增加集體收益。擴大增量,是對長期閑置的廠房、村小、宅基地或經營效益不高的集體土地、魚塘、荒山、林地等資產資源,通過租賃、股份合作、聯合經營、轉讓經營權等多種形式盤活,提高經營收益,實現保值增值。輸血引導,是指在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中,通過清產核資、資產量化、股權設置,通過村民代表大會同意,確立25~30%的村集體股份,奠定村級經營的基礎。
另一方面,區財政設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獎勵資金,對潛力大、成長好的集體經濟發展項目采取以獎代補方式給予支持,讓村集體有“米”可下。全區“空殼村”數量從2015年初的25個到現在全面消除,村集體經濟平均收入增長30%,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增強了老百姓的獲得感,區域城鄉正在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
?。ㄞD自8月14日《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記者喬金亮 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 戚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