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7-05 10:53:28
責任編輯:羅思源
劉晨 夏嘉憶 眉山網記者 馬詩雨 文/圖
今年以來,彭山區以“管好盛水的‘盆’,護好‘盆’中的水”為指導,全面深化河長制,促進河長制從“有名”到“有實”轉變,推進全面建立到全面見效。據數據顯示,1—6月,六條市管河道平均水質與去年同期對比,消除劣Ⅴ類1條、Ⅴ類2條,Ⅲ類、Ⅳ類水質流域均上升100%。
彭山區河水治理成效顯著,離不開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今年以來,區委、區政府多次召開常委會、常務會研究部署河長制工作,及時下發文件調整區級河長和鄉鎮級河長。上半年全區三級河長巡河2600余人次,腳步丈量河道近3000公里,發現并處理村級以上層面各類大小問題300余起。
彭溪河水干凈清澈,兩岸植物繁茂。
跨界河流“對癥下藥”
從源頭減少污染
“真是沒想到,一年時間,毛河水真的變清了!”7月3日,彭山區謝家鎮村民王福慧感慨。
說起毛河,周圍的村民對之愛恨交加。毛河,起于保勝鄉,經謝家鎮、義和鄉、鳳鳴鎮,到東坡區太和鎮,干流全長17公里,輻射沿線10多萬群眾,是這5個鄉鎮的母親河,但近年來卻頻頻受到嚴重污染,變得臭氣熏天。毛河之所以被污染,主要來自三個方面:沿河養殖場、居民生活污水直排、雨后沖刷農藥流入河中。“對癥下藥,當地開出三個藥方:關停整治養殖場、建污水處理廠、調整產業結構。”謝家鎮相關負責人說。
毛河治理,頭號難題是養殖污染。河長上崗,聯手“治病”,跨界河流“對癥下藥”。
為解決養殖污染,彭山區相關部門深入開展養殖污染治理,對全區養殖場實行種養結合,以種定養,將糞污全部用于農業種植,實現污染零排放,全區流域共關停規模畜禽養殖場118家,整治850家,復耕面積340余畝。全區還開展了畜禽養殖污染“回頭看”再排查工作,發現并關閉復養養鴨場1個。
同時,該區還做好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減少面源污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大力實施化肥農藥施用量減量增效行動,推廣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2019年新增水肥一體化5000畝,全區目前累計水肥一體化面積55000畝。
加強設施建設和監管
鐵腕治污有成效
水治理離不開污水處理廠這一關鍵環節。目前,彭山區17座污水處理廠、28座一體化污水處理站已完成建設,其中城南污水處理廠、彭祖新城污水處理廠、謝家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全區新建污水處理管網28.5公里,污水收集率處理率城區91.84%,建制鎮污水處理收集率40%。
做好河長制工作,必須著力解決執法監管這一突出問題。2019年上半年,彭山區對2家巡查中發現環境問題的企業下達了責令限期整改通知,7家企業下達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書,對1家存在環境違法行為的企業下達責令停止生產決定書;查處環境違法案件23起,處罰款金額共計146萬元。
強化入河排污口監管和整治。該區納入清理整治入河排污口41個,其中規模以上8個。截至目前,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整治8個,整治率100%。規模以下入河排污口33個,其中銷號11個,完成整治22個,整治率100%。強硬執法監管,從源頭殲滅,大大減少了污染物入河,有效改善水環境質量。
加快推進流域生態修復。2019年,該區將抓好竹韻廊公園項目建設,以竹為元素,打造15萬平方米可供市民休閑游憩的竹文化公園。加強岷江東岸生態修復項目建設前期工作,綠化河堤2.6公里,新增綠化面積3.64萬平方米。繼續深入推進重點小流域毛河治理,目前正在編制謝家鎮毛河清潔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規劃,流量情況納入巡河內容。
加強區域聯防共治
共同保護水環境
在大力開展河長制工作期間,彭山區出臺了《眉山市彭山區區域水環境質量保護聯防聯治協調機制》,堅持區塊聯動,上下游、左右岸聯防共治。江口鎮、彭溪街道、鳳鳴街道積極抓落實,密切行動配合、情報互通、信息共享,聯防共治,突出堵源頭、勤打撈、重清理,樹立上下游、左右岸一盤棋思想,確保了岷江河暢水清。
今年以來,區總河長組織相關部門與上游新津、邛崍、仁壽協商聯防共治問題3次。江口鎮在岷江、府河試點建立小微水體管護保護創新機制。把管理保護觸角向“毛細血管”延伸,解決水環境管理保護“最后一公里”問題。小微水體管理保護機制,目前已在全區推廣實施。彭山境內市管河道平均水質保持Ⅲ類以上。
毛河流域四鄉鎮(街道)同步整治,緊密配合,治水成效事半功倍,1—6月,出入境平均水質對比,總磷、氨氮、高錳酸鹽、化學需氧量分別由0.96、5.191、13.325和49.27下降到0.2902、0.646、4.14和13.2,分別下降69.77%、87.56%、68.93%和73.21%,水質類別由劣Ⅴ類上升到Ⅳ類。與2018年同期對比,平均水質Ⅴ類提升到Ⅳ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