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4-26 10:03:29
責任編輯:雷堯
深耕“三農”沃土 助力“鄉村振興”
眼下,黃豐鎮橘花節正在舉行,花果同樹的獨特景色吸引游客駐足拍照。盛曉波 攝
天府之南,彭祖故里。
一座總人口34萬,面積465平方公里的普通農業區縣,何以承擔8項國家級、4項省級改革試驗任務,擁有“三農”工作先進縣、重大農村改革任務推進示范縣等多項榮譽?
近年來,眉山市彭山區緊緊抓住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的機遇,深耕“三農”沃土,實施“鄉村振興”,推動農業農村工作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叫得響”的一張名片。如今,該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超過9%,位居全省前列。
眉山網記者 唐曉征
將黨組織建在農業產業鏈上
如何利用資源,實現綠色發展、帶動農民增收?
該區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示范帶動作用,將黨組織建在了農業產業鏈上,成立了農業、畜牧、林業等行業黨委3個,柑橘、蔬菜、獼猴桃、葡萄、蜜柚、中藥材、水產及農業綜合產業等產業黨總支8個,對全區57個經營主體黨支部、670名經營主體黨員全面實現歸口行業管理。
以“紅色先鋒”引領“綠色產業”發展的創新模式,不僅帶動了產業發展,更鍛煉出一支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他們以“遇水搭橋、遇山開路”的決心與毅力,在這片土地上全力建設“六有”新鄉村,促使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
這項創新性工作先后受到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農民日報、中國共產黨網等主流媒體的多次聚焦。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干貨”滿滿
改革引領下,彭山區農業產業發展“利好”數據頻頻:
精品葡萄、優質柑橘、紅心獼猴桃、糧經復合等優質產業基地12萬畝;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400多個;累計投入補貼資金1500余萬元,服務農業生產10萬余畝;獲得國家地理標識認證產品1個,綠色食品認證5項,農產品行業金獎13項……
“近年來,我區持續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干貨滿滿。”亮眼的成績背后,哪些因素使然?彭山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就此作出解釋。
優化產業結構。連續三年出臺激勵扶持特色產業發展政策,對成片發展高端設施農業給予相應的補助或獎勵,對產出效益低下的產業進行調整,著力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精品產業基地,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健全服務體系。通過補貼資金,依托土地流轉服務公司等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農業生產,實現綜合機械化率70%以上,畝均生產成本降低300元至500元。
延伸產業鏈。積極發展葡萄、紅心柚、柑橘育苗,農產品冷鏈庫、初加工、包裝、物流等產業,深度發掘農產品附加值。建成農產品冷鏈規模基地3個,育苗基地4個,農產品初加工企業9個,大型農產品集配中心1個。創建全國葡萄新品種科研基地,搭建了“互聯網+農業”網購平臺和電子商務平臺。
強化農產品安全。以家庭農場聯盟為平臺,建成一套適合彭山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統,實現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溯源追蹤。
提升農業組織化程度。組建以家庭農場為基礎單元的家庭農場聯盟,引領全區家庭農場抱團發展、提標提質、對接市場、節支增效,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了農業綜合效益,該做法得到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的批示肯定。
繪就生態田園美麗鄉村新畫卷
這幾天,走在黃豐鎮的橘園小徑,花苞吐芳,橘果掛枝,花果同樹的獨特美景不時吸引著游客倚樹自拍,好不愜意。一年一度的黃豐橘花節為美麗宜居的鄉村注入了更多激情與活力。
近年來,彭山區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通過三年行動方案,全面推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處理、廁所革命等“三大革命”,越來越多的鄉村成為城里人閑暇時光的度假區。如今,全區累計創建省級“四好村”36個,幸福美麗新村全覆蓋,觀音鎮果園村榮獲四川省百強名村,黃豐鎮豐華村被評為“四川十佳產業興旺村”。
針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該區嚴格執行“一律不再新建養殖場、禁養區規模養殖場一律關停、限養區畜禽養殖場一律整治到位”,創新開展農業投入品固體廢棄物回收處置機制,2018年全區化肥使用量下降5%,農藥使用量下降5.4%。牽頭治理的毛河小流域水質由2016年劣V類轉變成為2018年的IV類水體。
聚焦痛點解決難點推進改革試點
土地流轉是農村改革大勢所趨,但推進過程中往往出現“三最怕”:農民怕業主撂挑,業主怕農民難纏,政府怕無限兜底。
該區緊緊抓住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的機遇,聚焦這一痛點,試點探索出“三級土地預推——平臺公開交易——資質審查前置——風險應急處理”的土地流轉四步機制,形成了70%的現代農業與30%的小農經濟有機結合的發展模式,帶動16萬農戶增收。
“四步機制、三方受益”的土地規范流轉經驗在全國交流、推廣,獲得與會領導的高度肯定,并寫入全國人大修改《土地承包法》意見。
為解決農村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最后一公里”,該區還借助“全國兩權抵押試點”的機遇,探索出“五大體系、五方聯動”的“兩權”抵押貸款經驗,并被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列為全省“樣板”,中國人民銀行就彭山“兩權”抵押經驗刊發編者按。
借助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試點契機,該區盤活閑置宅基地,利用空閑安置房、農房,按照鄉村旅游配置,結合當地風貌進行改造升級,增加農戶收入,進一步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有效落地。與此同時,大力開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活集體“存量”資源,升值集體“增量”資產,88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平均增長3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