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6-16 13:53 來源:0
“東坡竹韻”主題公園——東坡竹園。
眉山有一個東坡竹園。園不大,景雅致,專為東坡鐘愛竹而建,在全國都不多見,頗得外地朋友欽羨。
蘇東坡與竹,說來話長,就從這個園子蔓延開去。
細數東坡與竹最深厚的淵源,莫過于園中立屏上那首《于潛僧綠筠軒》。光看題目,不了解蘇軾的人莫名所以。但一說詩的內容,很多人耳熟能詳:“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特別是“不可居無竹”“無竹令人俗”更是口口相傳,成了蘇東坡愛竹的代言詞。
竹文化長廊。
竹能入列“梅蘭竹菊”四君子,可見古人多好竹。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鄭板橋“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從“竹林七賢”到白居易到蘇東坡,無一不與竹有著不解之緣。而真正能有“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種境界的,非東坡莫屬。在處理精神與物質的傾向性選擇上,蘇東坡顯然指向了前者。但他并不因為竹之雅,就排除肉之俗,能二者得兼,才是真實的蘇東坡。所以他又說:“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好竹連山覺筍香”,那竹筍燒肉的美味,從宋朝飄到現在。
肉與竹,正代表了蘇東坡性格的本我。他的身上既有大吃“東坡肉”的灑脫、率真,也有“風來竹自嘯”的超然、安閑。
翠竹掩映此君橋。
東坡故里,竹韻悠長。
多年前一次在北京學習期間,室友課余組隊去紫竹院公園游覽,我因事未能同去。室友歸來,眉飛色舞,不無遺憾地對我說:“你沒去太可惜了!”“咋的?看到熊貓了?”“比熊貓更難得,好多竹子哦!”猛然想起室友乃山西人,很少見到竹,我啞然失笑。
室友不知道,在我的家鄉東坡故里,隨處有竹;在東坡的生活和詩文中,更是隨處有竹?!伴T前兩叢竹,雪節貫霜根?!薄肮偕嵊袇仓?,結根問因廳?!鄙踔恋搅它S州,“繞舍皆茂林修竹”。竹儼然成了東坡生活里不可缺失的伙伴,“歲寒三友”見證了東坡的人生際遇。
蘇軾胸有成竹。
蘇東坡的一生顛沛流離,但是他無論何時何地都能灑脫逍遙,樂觀自在。蘇軾自出仕到病逝常州,其間曾多次被貶謫。他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不管是自嘲還是自我肯定,能做到在人生沉浮飄搖中還如此地熱愛生活,無論何時都會發現生活之美的,正是“千年英雄”蘇東坡的做派。
蘇東坡對竹十分偏愛,在他的詩作中,竹詩不下百首??礀|坡作品,在各個時期對竹子的態度都不同。年輕時,“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抒寫抱負;中年時,“疏疏簾外竹,瀏瀏竹間雨”轉向閑適;老年時,“披衣坐小閣,散發臨修竹”已達超脫……縱觀東坡寫竹之變,似乎看到先生對人生的思考,對世事的感嘆。
唯有不變的,是蘇軾對“瘦竹如幽人”的眷眷之情。
詩詞書畫樣樣精通的東坡,不僅愛竹而寫竹,畫竹更是繼承與創新齊飛。
說起東坡畫竹,繞不開一個人,這便是蘇東坡的表弟,宋朝的畫竹高手文同(字與可)。蘇東坡與文同因共同愛好墨竹,兩人常討論畫竹,感情甚篤。東坡對于畫竹的理論,最為精辟的見解莫過于“畫竹必先成竹于胸”。這既是東坡畫竹心得的高度概括,也是成語“胸有成竹”的本源出處。蘇軾、文同畫墨竹,光大了“湖州竹派”。后世畫家,從元代趙孟頫、顧安到倪瓚、夏昶等,凡寫墨竹,無不受到文同與蘇軾的影響。
東坡對竹的深情。
蘇東坡不僅畫墨竹光大一派,更厲害的是畫朱竹開創一派。蘇軾在任杭州通判時,有天坐在公堂,一時興起,隨手拿起毛筆蘸著朱砂,畫了一幅朱竹。生機勃勃的竹子火紅熱烈,十分另類。有人說:世間只有綠竹,哪來的朱竹?他便反問:我們也用黑墨畫竹,世間哪有墨竹?據說由于他的首創,后來文人畫中自成朱竹一脈。東坡朱竹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代。在乾隆、金農、吳昌碩以及后來的程十發、啟功、朱紀瞻等筆下,朱竹都在熠熠生輝。
蘇軾畫竹的技法,也是獨“竹”一幟。他反對“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的畫法,作畫時“從地一直起至頂”,不像常人一節節地畫竹竿。宋書畫家米芾曾對他說這有違常理,他回答道:“竹生時何嘗逐節生?”米芾竟無言以對。他用別人常態的思維,貫之以自己的理念,非“胸有成竹”者焉能為此!
竹石不分家,蘇軾善畫竹,也擅長畫石。蘇軾把自己的作品與文同的比較后指出:“吾竹雖不及,而石過之?!比缃?,蘇軾留存于世的《瀟湘竹石圖》《枯木竹石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具有永不磨滅的魅力。
詠竹,畫竹,用竹,一言以蔽之:一日不可無此君。竹不僅融入了東坡的現實生活,更觀照了東坡的精神境界。蘇東坡何以愛竹若此?“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也許正是因為東坡有達觀的氣概,率真若竹,不畏霜雪,挺拔若竹,翩翩君子,坦蕩若竹,才會有見竹猶人之感吧。
時光越千年。作為蘇東坡的故鄉,如今的眉山市更加“竹”意盎然:打“竹”百分,竹資源100余種,竹面積100余萬畝,竹產值沖擊100億元;做“竹”文章,柔的有“竹編”、軟的有“竹紙”、硬的有“竹鋼”,“中國竹編藝術之鄉”“國際竹編之都”更是蜚聲中外。
竹韻東坡人未老,歸來仍是翩翩少年。如果先生聽聞在新中國70華誕之際,家鄉“竹”在世界園藝博覽會上大放異彩舉世矚目,“成竹于胸”的蘇軾,“身與竹化”的蘇軾,該會提起他的朱砂筆,滿懷豪情地揮灑一幅“無窮出清新”的竹海美景吧?
吳曉斌 文/圖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